京东财报到底有没有数学问题

田宁
2017-11-14 21:05

美东时间11月13日,京东(NASDAQ:JD)发布的2017年Q3未经审计财报显示:本季营收8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2%;经营利润、净利润分别达到5.02亿元人民币、9.7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

令人称奇的是,在2017年Q3财报中,京东披露GMV的方式出现重大变化。最直接的一个变化是:2017年Q2财报发布时,京东披露GMV为2348亿;这次Q3财报发布时,京东披露放宽口径回溯Q2的GMV2为3353亿,相差1005亿!这样大的增幅是怎么来的呢?本文具体会进行解释。

总之,从本季财报开始,京东彻变了GMV统计口径及披露方式,折射出战略诉求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利润优先、兼顾增速”。同时,投资人的看法亦会从“看增速”向“看利润”切换。这导致未来一段时间京东在资本市场的处境或许会有些尴尬。

GMV口径放宽但权重下降

2017年Q2财报发布后,虎嗅8月15日文提出“GMV应当降权”。理由是有三:

1)结构巨变,第三方卖家交易额占比早已突破40%;

2)电商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按各自口径计算的GMV没有横向可比性;

3)履约率的波动令GMV犹如橡皮筋,难以充当衡量交易规模的标尺。如京东2014年Q2自营履约率为68.9%,2017年Q2为62.5%。

令人称奇的是,在2017年Q3财报中,京东披露GMV的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首先是“虚化”处理,不再披露细节。2017年Q2财报“Financial Results”部分的第一项是“GMV and Net Revenues”。京东在此详细披露了GMV的构成。按来源,自营业务占1366亿、第三方业务占982亿;按品类,家电1152亿、一般商品1196亿。

2017年Q3财报“Financial Results”部分的第一项是“Net Revenues”,GMV的“身影”彻底消失了。以后京东GMV当中有多少来自第三方卖家外人无从知晓了;也不能拿自营业务营收除以自营GMV来计算履约率了。

其次是口径放宽。2017年Q2财报发布时,京东披露GMV为2348亿。Q3财报发布时,京东披露放宽口径回溯Q2的GMV2为3353亿,相差1005亿,“增幅”43%!#既然M2代表广义货币,不妨以GMV2代表“广义交易额”#

通过对历年数据的观察后发现,每年后三个季度GMV2与GMV的比值约为1.43。京东披露2017年Q3的GMV2是3025亿,可推算出GMV约为2115亿,同比增幅为33.2%——从下图可以看到,这个增幅是在逐年往下走的。

京东改变GMV披露方式意味深长目的是打破“第三方平台占比不超过50%”这个“约定俗成”的玻璃天花板。

一直以来,京东的策略都是以自营业务赚口碑,从第三方卖家赚利润并冲高GMV带动估值上升。但第三方卖家在GMV中的占比如果超过50%,会被质疑“京东不是京东了”。

自营业务受物流等基础能力的限制增速不会太高,第三方卖家的GMV又不好意思“超车”,于是就尴尬了。

不再披露GMV的构成之后,“大被一蒙”谁知道第三方卖家占比有多高。

再者披露越粗质疑越少,对于缺乏细节的一个阿拉伯数字,外人也说不出什么。

卖点从速度转向效益

京东GMV增速放缓的同时,营收增速亦创出新低。2017年Q3,京东营收837.46亿,同比增加39.2%。

2014年Q3,京东、阿里营收增速分别为61%、54%。三年后形势逆转,2017年Q3阿里营收增速达61%,大幅领先。

京东在资本市场讲的故事原本就是“先做大再赚钱”,以往投资人也不管是赔是赚只看增速。如今“高速增长”的故事褪色,也到了该赚钱的时候。

事实上京东自上市以来毛利润率已提高到15%以上,重要原因之一是第三方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加大。

自营业务赚的是进销差价,在电商大环境下有10%毛利润就不容易了。第三方业务的毛利润率在60%以上。据虎嗅推测,第三方业务对京东毛利润的贡献率在40%左右。

不再披露GMV构成,大幅提高第三方卖家占比,京东毛利润率还有上升空间。但与此同时,这对京东用户购物体验提出挑战。

京东费用控制到位,没有多少水分可挤。2017年Q3,四项费用(履约、市场、研发、行政)合共占营收的14.9%。

2017年Q3经营利润为5.02亿元,但经营利润率仅为千分之6。

企业不赚钱就是危害社会,京东开始注重利润走向正道,但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用户体验。第三方卖家占比提升是以部分牺牲消费者体验为代价的。改善体验的重要方式是让卖家把商品入到京东仓库,以便第一时间发货。但卖家要承担资金占压及滞销风险。

二是估值方式的切换。说起来有些不公平,资本市场有鞭打快牛的习惯。如果企业盈利,投资人希望越赚越多,稍有失望股价就会大跌,比如百度市值被“腰斩”。如果企业高速扩张但赔钱,投资人则只关心增速,去哪儿网是最好的例子。

对京东来说,挑战在于,其估值正处于从“看增速”向“看利润”的切换之中。过往12个月,京东总营收达3326亿,经营利润总额5.01亿,年化经营利润率为千分之2。按100倍市盈率计算,估值仅501亿人民币,而京东最新市值是588亿美元。又尴尬了。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显示,达达集团2022年第一季度总营收为20亿元人民币,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74%。
3月10日消息,周三美股收盘,达达大涨25.78%,8.10美元,总市值18.95亿美元。消息面上,达达集团日前发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第四季度达达集团营收20亿元,将达达快送落地配统一调整为净额收入后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80%。全年京东到家平台总交易额为431亿元人民币,全年活跃消费者为6230万。其中,达达集团经营效率显著提升,汤森数据库ThomsonOne一致预期亏损5.45亿,实际4.85亿,优于市场预期11%。
说明显示,第一,跨境通之子公司深圳市环球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因人员流失严重,未能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资料,导致重要基础程序无法实施。该事务所表示,由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所以无法判断上述无法表示意见涉及事项对跨境通2020年12月31日财务状况及2020年度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8月12日消息,日前,叮咚买菜发布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二季度业绩报告。在后的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就近期每日优鲜遭遇困境一事,提问前置仓模式是否真的能跑通。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剔除疫情严重的3个月,叮咚买菜已经连续10个月持续改善亏损率,我们非常有信心在今年期末实现全面、持续盈利,因此也对前置仓模式充满坚定的信念。”
2月3日消息,阿里巴巴发布的2021财年第三季度显示,报告期内,菜鸟网络的收入同比增长51%至人民币亿元,实现正经营现金流。报告称,这主要由于快速增长的跨境和国际零售业务的履约订单量增加。2020年12月,菜鸟网络为速卖通业务调度了超过200班次的国际货运包机航班,提高了速卖通订单的履约效率,将由中国订单送到国际市场的平均派送时间缩短了天。未来,菜鸟还将持续投入建设全球智能物流骨干网。
华凯易佰在2022年半年度中指出,该公司坚持泛品类、多平台、多市场经营,在深耕亚马逊、ebay等主流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同时,积极在沃尔玛、Jumia 等新兴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网店,不存在依赖特定平台的情况。今年上半年,华凯易佰子公司易佰网络通过亚马逊开展跨境出口电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45亿元,占总营收的78.53%;除亚马逊外,易佰网络通过其他第三方平台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均不超过10%。
8月26日消息,跨境电商大卖华凯易佰发布其2024年1-6月显示,华凯易佰上半年实现营收35.1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17.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5.31%,仅有1.35亿元;扣非净利润1.3亿元,同比下降32.3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8亿元,上年同期为2.77亿元。报告期内,华凯易佰基本每股收益为0.3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14%。
7月29日消息,Visa在于昨日公布了2020财年第三季度显示,Visa本季度净营收同比下滑17%,达48亿美元,略低于市场预估的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下滑23%,达24亿美元。同时,本季度Visa经营支出同比下滑5%,达18亿美元;每股收益同比下滑22%,达美元。Visa本季度支付量同比下滑了10%,不包括欧洲内部交易的跨境交易量同比下滑了47%,在处理交易总量上来看,本季度同比下滑了13
5月31日消息,百世集团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数据显示,一季度集团营收为17.2亿元。其中,百世供应链营收同比增长7.7%,实现盈利;百世快运增长势头强劲,毛利率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经营现金流转正,并在2、3月份实现盈利;百世国际战略调整成效显著,跨境业务量环比增长60%。得益于各业务表现强劲,集团财务指标改善明显,净亏损同比收窄3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