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防不胜防 校园贷变种横行欺市

田宁
2017-08-31 16:56

自中国银监会等三部委下发禁止校园贷的通知后,多家网贷平台退出了校园贷业务,同时,各大商业银行等开始进军校园贷。然而严苛的监管并没有彻底断绝校园贷的存在,许多信贷公司开始推出“创业贷”、“美容贷”、“培训贷”等针对学生群体的网贷业务。这类校园贷变种换了个外壳,继续在学生群体中横行欺市。

5月,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对于存量业务要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而早在去年4月开始,银监会和教育部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在严厉的监管之下,不少平台开始关闭和清理校园贷业务,或者纷纷转型。

然而近来,换了名字的校园贷变种有卷土重来之势,“创业贷”、“美容贷”、“培训贷”等层出不穷。比如,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女大学生来南京旅游,却在美容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仅用10分钟就从网贷机构贷到了3.5万元的贷款,18个月连本带息总计39600元。这笔贷款没有给她,而是直接打到了美容院的账上,后来女大学生在手术前要求终止合同,却被要求付1万元的违约金。

目前,这些校园贷变种仍然无视监管,面向大部分涉世未深的学生,很可能在以后发展出更多巧立名目骗人贷款的项目。像上述的例子,网贷机构和线下的实体商户进行了合作。在线下消费场景中,实体商户由于直接与客户接触,友好的“劝贷行为”更具迷惑性,很容易变成校园贷变种的帮凶;而在线上,网贷平台还与一些电商网站合作,进行“先消费,后还款”的分期业务,比如麦芽分期旗下的“医美分期”、“教育分期”等,主要面向的还是大学生群体。

“校园贷”们在监管中野蛮生长,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根据艾瑞的用户调查结果,年轻人群可支配收入较低但消费需求强烈,近70%的年轻人表示有过分期消费的经历,近90%年轻人并不排斥分期消费这种超前消费方式。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人群体之一,缺少理财的知识系统和理性的消费观念,受到不良网贷的负面影响最大。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面要针对大学生市场研究校园贷准入机制,宜疏不宜堵,鼓励大学生市场的互联网金融领头者和更多商业银行参与校园贷业务,营造良性的市场氛围。同时,大学也需加大对信用消费的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2016年来,校园引发的恶性时间时有发生,对此,监管部门密集发文,进行强势整顿。伴随严格的监管,许多校园平台转型或退出。
近日,“湖北女大学生替父还债深陷校园,一家七口栖身桥洞13年”的新闻备受关注。因母亲生病等原因,家中欠了不少外债,债主不停催债。为替父亲还债,该女生私下向多个贷款平台申请了共计11880元贷款。面对高额的利息和滞纳金,无力偿还,她也陷入了被催债的局面,并贷款公司威胁。昨天,当事人杨枫霜接受新京报采访,讲述了“陷入校园”的遭遇。
得益于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消费转型升级所驱动的消费高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
昨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
由于校园市场较为庞大,尽管监管一直在持续发力,仍需警惕不法分子试图突破法网,违规作案。
纵观2017年校园整个市场,大学生的借贷需求实际上并未磨灭。此时,银行正规军入局,会为校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部分违规的平台仍然无视监管,导致朱毓迪这样的悲剧还在发生,同时还出现了曲意迎合学生各种金融需求的校园变种业务。
说起校园,现在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那些赤身裸体、手持身份证的年轻女性照片。
1月6日消息,山西晋中警方近日成功打掉一个网络“校园”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破获案件100余起。该“校园”以六天为一个还款周期,贷款利息高达30%,犯罪嫌疑人与受害人签订“阴阳合同”,制造民间借贷的假象,恶意垒高借款金额。目前,该团伙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10月30日消息,“颜值”“培训”等变相校园再次出现。近期,江苏、天津、重庆等地掀起了新一轮针对变相校园的摸排整治。近日,重庆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管理的通知》;10个江苏省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通知》;天津从9月起对全市高校开展了校园全面调查摸底,共在31所院校排查出受骗学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