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科技否认裁员:正常组织及人员结构调整

刘峰
2022-03-01 11:20

format-jpg

3月1日消息,据蓝鲸TMT信息,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小电正计划裁员约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且未承诺赔偿。其中多个部门裁员比例达50%,大部分被裁员工为BD等一线业务人员,此外还涉及到中后台的产品、技术以及运营人员。

几天前,小电科技刚刚被曝出裁员消息,随后,小电科技相关人士对此回应称,“基于小电科技今年直营+代理的整体业务策略的明确和定位,我们对公司组织架构,岗位设立,以及工作流程做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优化。所有调整策略均属于小电围绕今年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

一位接近小电科技的知情人士表示,小电科技此举的核心是直营转代理,但此前,小电科技超过90%的点位为直营,其在代理模式的布局落后于同行竞争者。此外,转代理的过程还要面临裁员与招商等多重问题。

format-jpg

针对上述裁员传闻一事,小电科技刚刚回应称,属于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最近仍在大量招聘。

小电科技表示,“网传的爆料平台并没有与我们核实相关内容,他们的信息来源不明,消息不属实。实际上我们不仅没有裁员,而且在业务形态上有了新的升级。基于小电科技今年‘直营+代理’的整体业务策略的明确和定位,我们对公司组织架构,岗位设立,以及工作流程做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优化。所有调整策略均属于小电围绕今年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另外,最近技术、产品、媒介、供应链等岗位仍在大量招聘。”

format-jpg

官网信息显示,小电科技成立于2016年12月,是一个提供智能化无线充电设备的供应商。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们的共享充电宝服务拥有超过71万个点位,已投放近600万个充电宝,超过2.37亿注册用户。

据了解,小电科技曾于2021年4月30日申请赴港上市,截止目前尚未通过港交所聆讯,根据港交所规定,递表六个月仍未上市,上市申请自动失效。根据此前的招股书显示,腾讯关联公司林芝利新以9.77%的持股,是小电科技的第一大机构股东。

1、该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观点或立场,文章为作者本人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侵权责任由作者本人承担。
3、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info@dsb.cn
相关阅读
3月1日消息,针对裁员传闻,科技方面回应称,属于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另外,最近技术、产品、媒介、供应链等岗位仍在大量招聘。据蓝鲸TMT报道,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科技目前正在面临人事动荡,预计裁员约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且未承诺赔偿。
对于网传裁员消息,科技表示,所有调整策略均属于围绕今年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
2月25日消息,据TechWeb报道,针对裁员传闻,共享充电宝公司科技方面表示,网传的爆料平台并没有与其核实相关内容,他们的信息来源不明,消息不属实。所有调整策略均属于围绕今年业务策略的正常组织以及人员结构调整,并无所谓裁员一说。此前有报道称,科技开启裁员计划,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裁员主要集中在底层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并未受影响。
据时代财经消息,近日,共享充电宝公司科技开启了裁员计划,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
2月24日消息,据时代财经消息,近日,共享充电宝公司科技开启了裁员计划,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且公司并未承担相应的裁员补偿。一位科技员工透露,“我们还在争取N+1的赔偿方案。”而商家也受到了波及,上述员工表示,开年后,有部分城市的BD团队依然空缺,商家的进驻都很难找到对接人。据了解,科技此次裁员主要集中在底层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并未受影响。
报告指出,作为单一金融科技产品,“分付”对腾讯在集团层面上的潜在利润影响相对有限,估计1-2年后,当“分付”的贷款余额达到1万亿人民币,将贡献集团约9%的经营利润,仍预计推出“分付”对腾讯而言属正面的催化因素,未来有望推出更多的金融科技产品。此外,以金融科技业务年复合增长率20%、利润率提高10个百分点计,5年后金融科技或超越包括游戏等本地线上娱乐业务,成为腾讯最大的利润贡献来源
3月4日消息,共享充电宝企业公关负责人刘彬近日表示,在2月29日已经按时足额发放2月工资,并且在春节期间就正常发放了1月工资,保障疫情期间员工收入稳定和正常生活,公司正在为恢复运营做全面准备工作。并且面对这场疫情,公司在制定降低成本方案时,曾考虑过裁员计划,CEO唐永波拒绝了该计划,指出“要为5000个家庭负责任”。
近期多家涉足消费贷的机构纷纷收缩业务,或关裁员。业内人士坦言,消费金融前景依然被看好,但是强监管之下,不合规以及规模的平台退出将成趋势,而非持牌机构获得低成本资金难度也将加大。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在获取低成本资金方面,持牌机构的优势将更加显现,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支持会更倾向于持牌机构。未来,消费金融牌照争夺将更为激烈。
我国的消费金融正进入爆发期。不过,近期多家涉足消费贷的机构纷纷收缩业务,或关裁员。业内人士坦言,消费金融前景依然被看好,但是强监管之下,不合规以及规模的平台退出将成趋势,而非持牌机构获得低成本资金难度也将加大。
    Baidu
    map